▲(人民视觉 / 图)
主城区学校的家长整体更卷,主城区学校的孩子整体更辛苦。郊区的学校或许师资差一些,条件也差一些,但学生们收获了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与技能,他们的身心更健康,更快乐。
文|穗城耕夫
责任编辑|辛省志
周末同几个老乡小聚,师妹阿芃好像不怎么开心。我问她何故,她说她最近为女儿转学的事犯愁。据我了解,她女儿已经小学五年级,这时候转学,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心态,甚至学习状态?毕竟,快速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对不少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她说她也不想转,但好像没有别的办法。
阿芃有两个孩子,儿子阿宽今年25岁,女儿阿菲11岁。女儿就读的小学,也是儿子念小学时的学校。阿宽自小学开始练习击剑,初中阶段直接被选去了市体校,此后顺利进入市击剑队及省击剑队,参加各类赛事无数,冠军等荣誉拿到手软,在全国击剑锦标赛上也屡次斩获第一名或第二名的佳绩。阿芃告诉我,除了奥运会及世锦赛的名次,其他的,她儿子全有了。这样的家庭,人人羡慕嫉妒:“有这样的哥哥,妹妹还会差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就在我家”。但阿芃却乐不起来。
阿菲在学校,经常被老师或同学问,“你怎么和那个冠军的名字那么像?”在得知冠军是其亲哥后,赞誉之声自然不绝于耳,“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你哥哥,你哥哥实在太帅了”。阿菲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阿芃觉得这不一定是好事。一方面,她会被频繁地吹捧或夸赞,“你太厉害了,有这么好的哥哥”“你哥哥真厉害,你以后也一定不错的”“有什么样的哥哥,一定就有什么样的妹妹”。另一方面,一些嫉妒心强的人则会对她做出完全不同的评价,“你哥哥是全国冠军了,你有啥目标”“你哥哥都是全国冠军了,你的成绩怎么不是年级前三”“你哥那么牛,你好像一般般哟”。在阿芃看来,无论是夸耀、赞誉,还是贬损,抑或嘲讽,都是失真的,都不利于阿菲的健康成长。她不想女儿在心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就承受这些压力或突如其来的舆论,一旦处理不好,各种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面对各种赞誉,阿菲会信以为真,然后飘飘然吗?面对诋毁或嘲讽,阿菲会不自觉地对比,然后心灰意冷吗?这都是作为母亲的阿芃所不愿意见到的,她不想女儿从小就背负或承受她这个年龄的孩子本不该背负或承受的东西。阿芃认为,让女儿在简单与单纯一点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让女儿开心与无忧无虑地生活,是最重要的事。
是的,家里出了个全国甚至世界冠军,并非总是好事,这可能产生良好的示范与标杆效应,但处理不好,也可能让弟弟或妹妹产生心理阴影。因为弟弟妹妹大概率会活在哥哥或姐姐的影子里。很大程度上,不是他或她自己主观上想活在哥哥或姐姐的影子里,而是学校及社会环境会将其建构成为哥哥或姐姐天然的对比物。
阿芃还告诉我另外两点理由。其一,兄妹共同的学校在某中心城区,这个区的学校是出了名的“卷”。阿芃说,女儿阿菲在一二年级时班上还有几个好朋友,经常相互串门,经常约着去郊游,或在附近的草坪追逐玩耍,但到了三年级尤其四年级,阿菲已经找不到玩伴了,因为玩伴不是在补课,就是在去补课的路上。阿菲每到周末都不太开心,因为没有多少朋友和她一起玩。虽然阿芃也在尽力地陪女儿,但显然女儿更想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很遗憾,同龄的孩子玩的时间越来越少。阿芃觉得这所学校太卷了,她不想女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她不想自己的孩子也像其他孩子那么累,她不想女儿没有玩伴,她不想女儿没有童年及童趣。
目前,阿芃在物色一所郊区的学校。听说那里的作业量少很多,学校的面积也足够大,有各种体育场地,那里的孩子比较少额外补课,放学后一起打打球、踢踢毽子、玩玩纸卡,甚至可以帮爷爷奶奶摘菜、做饭、干家务。
其二,学校部分老师的部分做法让阿芃感到不可思议。女儿阿菲的天资当然也不错,先后当选为校大队委、班上的班长及体育委员,一二三年级也经常获得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学习标兵、运动健将等荣誉。但一件事改变了这一切。事情肇始于一次期末游园会。阿芃觉得游园会没有实质性的学习任务,主要是看电影、同学才艺展示等内容,就给阿菲订了去哈尔滨滑雪的来回机票,这是她承诺过的给孩子的生日礼物。她照例写了请假条给老师,却并未得到批准。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学校固然有学校的统一安排,但个别同学的特殊情况也是需要考虑与尊重的。老师此后却以纪律涣散、缺乏班集体荣誉感为由,在新学期对阿菲各种针对,各种“穿小鞋”,班长被撤了,体育委员被撤了,集体舞蹈表演选拔也不给阿菲机会。这样的前后悬殊与差别化对待,孩子怎么承受得了?孩子怎么开心得起来?作为母亲的阿芃怎么不心疼?不犯愁?不愤懑?
与老师吵架?向校领导投诉?甚至把事情闹大向教育局举报?这不是阿芃能做出来的。
怎么办?“惹不起,我走人,总可以吧。”阿芃义愤填膺地说。
听完阿芃的话,我忍不住给她竖了一个大拇指,“你是对的,这种地方,就该离开。离开,绝对是更好的选择,你女儿阿菲一定会更快乐、更开心”。
都说教育的区隔化态势愈发明显,优质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主城区的学校越来越好,外围郊区的学校越来越差。但其实也不一定。主城区财政资源多,学校的硬件设施可能更好,也有钱招聘更好的老师,但学生本身,其实才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很多“名校”之所以成绩好,更多是因为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学生。
从长远看,主城区学校的家长整体更卷,主城区学校的孩子整体更辛苦,更疲劳,更会考试。但他们的课余时间更少,他们自主掌握与自由把控的时间更少,他们基本上没有寒暑假,或寒暑假用于玩娱的时间更少,他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不多,他们的学习更多是家长逼迫的,而非内驱力驱使的,并非他们自己主观上想学习、喜欢学习、不想娱乐、不喜欢娱乐。郊区的学校或许师资差一些,条件也差一些,但学生们收获了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与技能。他们更亲近大自然,他们知道各种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他们更多参与各种形式的劳动,他们对劳动的价值有直接的感知能力,他们更加自由与舒展地成长,他们不会那么迷信物质至上,亦不会那么沉迷于消费主义,他们的身心更健康,因而也更快乐。从这个意义上看,城区的学校未必全方位优于郊区的学校。
部分学校的部分老师的价值观与教师本该有的样子大相径庭、相距甚远。因为一件不涉及原则性问题的小事,就贸然以偏概全,小事化大,全盘否定一个孩子,实在不是一个合格与有一点点良知的老师所能够做出来的事。这样的格局,这样狭隘的心胸,把社会上那一套下作的行事方式机械地搬进或移植进校园,实乃在戕害乃至毒害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在严重扭曲与异化孩子们的价值观。试问,这样拙劣的老师,能教育出怎样的孩子来,此举实在让人匪夷所思。良好或优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除了各种知识与信息的传授外,良好价值观的根植与传递,理应是顶顶重要的。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不代表本报立场)
上一篇:融资炒股的条件 新能源汽车变身城市“充电宝” 我国现存超74.2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
下一篇:没有了